Ipad商标之争:一堂知识产权保护启蒙课

  IT行业由于涉及诸多专利、商标等方面的保护问题,已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阵地",深圳唯冠和美国苹果公司之争是IT产品商标纠纷的一个典型代表。这起诉讼将如何收场,现在法院并未给出最后的宣判。但是如果苹果公司在收购IPAD商标之前打好“预防针”,或许不会有今天这场世人瞩目的诉讼。这个预防针就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收购时,一定要委托律师作尽职调查确定权属和法律状态,对待转商标的性质作尽职调查。苹果公司如果对IPAD商标做一深入的调查,则完全可以避免此次事件的发生,亦不会造成如今面对巨额索赔或罚款的局面。
  企业在涉及到知识产权收购时,一定要委托律师对商标转让主体作尽职调查,在与企业签订有关商标的转让协议时,必须对签订协议的主体进行核实,确保合同主体具有独立的商标权,可单独处分商标。
  回过头来看,苹果公司在购买商标过程中,没有搞清楚iPad商标在中国的归属权。台北唯冠与深圳唯冠,从法律角度来说,其实质为两家完全独立的公司,但由于名字相近,对外造成了苹果公司的误解,最终错误地与不具有大陆地区IPAD商标权的台北唯冠签订了商标转让协议,导致如今的局面。
  在此次IPAD商标事件中,苹果早在2011年即已经意识到其对大陆地区的IPAD商标可能存在权利瑕疵,曾向深圳法院提起了诉讼。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对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相对比较欠缺,以至于造成国内品牌遭其它国家公司恶意抢注的事件屡屡发生。可见,正在上演的ipad商标之争,无疑是对我国业界上了一堂让风险意识前置,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启蒙课。
  Ipad商标之争:一堂知识产权保护启蒙课,作者重庆律师廖正远。需要聘请重庆律师,请致电廖正远律师:136 6801 6606(咨询勿扰),法律咨询请到重庆法律服务网首页在线留言或点击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