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这样的动画片不适合小孩看

 
  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抽样调查了100位成功人士和100位社会底层人士的童年,其中有两位的童年遭遇相似而引人注目:其中一位小时候一次碰到家里分苹果,可是大小不一。他格外乖巧的把大苹果让给他的兄弟自己选择小的,自然他的行为会受到母亲的赞赏,做为这种行为的奖励,他分到了最大的苹果。
  另一位也同样遇到家里分苹果的问题,他的母亲为此开展了一个小竞赛,让他和他的兄弟们帮忙家里除草,谁除的多,就分更大的苹果,因为他表现突出,做为奖励他也得到了最大的苹果。这两位童年同样遇到分苹果问题并都得到最大苹果的人成年后却有迥然不同的社会地位。
  第一位最后成为一名罪犯,据他说,因为那次分苹果,他学会了撒谎和欺骗,从而导致他最终沦为阶下囚。
  而第二位则成为伟人,他就是著名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七岁的孔融因为在同样面临分果子问题时选择了小果子而成为中国古代谦让美德的典范,而“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做为中国启蒙教育的经典范例代代相传。
  谦让的孔融是如此为人们所熟悉,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另一个”孔融的存在:孔融恃才放旷,得罪了曹操,最终以“不忠不孝”的罪名为曹操所杀。
  从国外那个让出大苹果却最终沦为阶下囚的罪犯,到童年让梨,最终被杀的孔融。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讲都可以说是失败的范例。
  事实上,奉献和分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验的增加而逐渐学会的。越小的孩子越自私。
  还有这样一则有趣的实验:
  当人们遇到同事、朋友带着他们年幼的孩子时,常情不自禁的想去逗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碰巧手里拿着果子,就会不约而同的装作想要占有这个果子,以试探孩子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奉献和分享。如果这个孩子年纪小,没受过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他就会把果子藏到身后,甚至吓得大哭起来,让父母和试探者感到尴尬。
  于是回家之后,父母就会教育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让出果子,担心孩子不理解的家长,还要格外加上一句:“你把果子给叔叔(阿姨),他们不会真要的。”于是受过这种或类似教育的孩子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懂事的递上果子。实验以此为基础展开:
  首先进一步试探孩子,接过孩子手中的果子,受过教育但没有经验的部分孩子会马上表现他们的不快,甚至大哭起来。
  然后对剩下的孩子更进一步的试探,不仅把果子接过来,还放在嘴边,装出要咬的样子,那部分受过教育有经验但经验不足的孩子会表现他们的不快,甚至大哭起来。
  最后,对经过以上淘汰剩下的,受过教育有经验且经验丰富的孩子更进一步的试探,不但接过果子,放在嘴边,还真的吃起来。那么除非这个果子是孩子不想要的,否则所有的孩子都只有一个反应――马上表现他们的不快,进而全都大哭起来。
  ――孩子在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时候,都是贪心甚至是贪婪的。
  在西方哲学里,认为自私和贪婪是人的“原罪恶”,之所以称为“原罪恶”,不仅是因为这两种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而且这两种人性是导致其它丑恶人性的基础,由这两种“原罪恶”和它们衍生出来的丑恶人性导致了世间一切的罪恶。比如一个人很自私,自私到极端,就会不顾及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从而导致杀人。
  在佛教的教义里,也认为人生来就是贪婪的,这种贪婪是人世苦难的根本,所以必须通过修行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以脱离苦海。
  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佛教,对人之初本性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之初,性本恶”!!!
  ――中国式传统德育教育都是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基础出发的,而西方现代德育教育则是以“人之初,性本恶”为基础出发的。
  在中国式的传统的教育里,从古至今受《三字经》的影响,都认为孩子天真无邪,象一张白纸,也就认为孩子所有的丑恶本性都是后天学坏的,于是在孩子表现出贪婪、自私的时候,不能够意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以为是后天学坏的,于是就想用成年人认为正确的行为模式去规范他们。
  可实际上贪婪和自私是人的天性,是原罪恶,是一切丑陋人性的基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根本克制了这两种人类的天性,就等于杜绝了所有的邪恶,这是只有圣人、神佛和得道的高僧才能实现的事,要经过长期大量的教育和自我心性修行才能够达到,叫一个年幼的孩子如何实现?!
  于是乎,为了符合成年人要求的行为模式,孩子们违背他们天性,违心的采取虚假的行为来博得长辈们的认可,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在具备贪婪、自私“天性”的同时,后天的产生“虚伪”的邪恶本性,从而学会撒谎和欺骗。
  而西方教育认识到贪婪、自私是人的“天性”,知道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天性”是需要长期的时间,大量的教育和自我修行才能达到的,所以在孩子们表现出贪婪和自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控制,然后是利用这种“原罪恶”去鼓励和引导孩子产生其它良好的天性和习惯。
  这是东西方德育教育因为认识“基础的不同”导致的“教育思路的不同”。
  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父母在面临分果子问题时,首先认识到人的“天性”是贪婪的,所以她利用孩子这种贪婪的“天性”进行引导,让孩子们懂得要想满足他们的欲望得到大苹果,就必须进行辛勤的劳作,谁的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苹果越大。 
  而那个罪犯的父母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明白在分果子时孩子们其实都想得到大苹果,而以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去做思考认为他的孩子懂事,做为奖励,给予那个还在童年的罪犯大苹果。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鼓励了孩子为博得认同而采取违心的做法,从而实际上诱导了孩子“虚伪”本性的产生。
  当这种“虚伪”得到赞许和认同的时候,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虚伪”的行为模式:撒谎和欺骗!
  这种教育的失败不是失败在孩子成年后成为罪犯,而在于在开始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天性,还不能掌握孩子实际的心理想法!
  ――所有的德育教育如果在进行过程中不能掌握孩子真实的心理,都是失败的!!!
  也正是因为让出大果子不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和真正的意愿,所以让梨的孔融在中年得到权势,不受约束的时候才表现他真实的想法,最终被杀。
  在文中开展的那个逗孩子,拿孩子手中果子的实验里,有的孩子父母还格外交待:“他们不会真要你的果子的。” 从而加速了“虚伪”这种丑恶本性和“欺骗”这种丑恶行为的成长速度。
  ――所有的德育教育如果不能在进行过程中让孩子大胆表达他们的真实意愿,也就无法掌握孩子真实的心理,也都是失败的!
  那么如果不幸有一天,你带孩子在路上遇到了要这样试探你孩子的朋友,你该如何做呢?有一次,我在街上走,和我不相识的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她的孩子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位年轻的母亲的做法给了我启示!!!这位年轻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
  “阿姨很喜欢你的果子,把你的果子送给阿姨,妈妈再给你买一个。”
  这位母亲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她不想把她喜欢的果子送给别人,这种自私是孩子的天性。以正视和尊重这种天性为前提,她展开诱导,让她的孩子把果子送给她的朋友,同时给予她的孩子补偿!!!让她的孩子明白奉献和分享会得到回报!
  有一部动画片――《葫芦娃》,讲的是葫芦兄弟的团结和勇敢。很多家长也希望通过观看《葫芦娃》,让孩子们领悟“团结和勇敢”。但最终必然会发现,在没有教会孩子控制 “贪婪”、“自私”的天性的时候,却让孩子们学会了蛇精,蝎子精的勾心斗角伎俩!!! 
  ――所以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讲,不适合让他们去看《葫芦娃》这样的动画片,当然也就更不应该让孩子去看什么警匪片了!